我是如何从节流、投资到副业,一步步熬出自由雏形的(亲述)

我不是那种天赋异禀、运气爆棚的人。

相反,我的人生起点平凡得不能再平凡:工薪阶层出身,一度也活在“只靠工资、月月光”的节奏里。买房靠父母支援,存款几乎为零,对“财务自由”这四个字,曾经连想都不敢想。

但现在,我已经拥有了一份自由度极高的生活:时间可以完全由自己支配,生活成本由长期积累的被动收益和副业收入覆盖,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过日子。

这不是“暴富故事”,也没有“风口奇迹”,我只是一个普通人,靠节奏感,一步步熬出了自由的雏形。

这篇文章,我想从我的亲身经历出发,讲讲我走过的这条路,或许也能给你一些实用启发。

第一步:从节流开始,打好生存基本盘(2015)

我最早的转变,来自一次“记账实验”。

那时我刚工作两年,手里工资刚过五千,却总感觉钱不够花。于是我决定连续一个月认真记账。

结果发现,每月支出里有30%以上是“伪刚需”——星巴克、外卖、打车、商场换季折扣……当我一笔笔算清楚,才明白:“我不是缺钱,我是缺对花钱的掌控感。”

从那之后,我开始断舍离非必要支出,尽可能自己做饭、不买新衣服、不追潮流、不换手机,一切以“性价比最大化”为原则。

这一阶段没什么高大上的策略,核心就是两点:

  • 控制支出,把生活成本压到自己可以承受的最小值
  • 积累储蓄,给未来的行动预留“选择权”

两年时间,我从月光状态变成了可以每月存下3000元,年终奖金不动用,开始有第一桶金的雏形。

第二步:接触投资,理解复利的魔力(2017)

2017年我开始定投指数基金。最初只是跟风,看了几本书,选了几个宽基,每月投入1500元。

但真正让我下定决心坚持的,是我做的一组试算:如果年化收益8%,每月1500元,10年后就是28万元,20年后就是85万元。

这个数字虽然不惊人,但我意识到——只要稳定投入,就能稳步积累;只要足够长期,就能稳步变富。

从那时起,我建立了投资的三条铁律:

  • 选宽基,降低风险暴露
  • 长期定投,不择时
  • 不止关注收益,更关注“本金滚雪球”的节奏

这个阶段是“打基础”的阶段,不要想着靠炒股、基金暴赚,而是训练“抗干扰”的能力,沉下心、分散配置、长期执行。

第三步:副业探索,构建第二收入曲线(2019)

等我的本金积累到一定程度时,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:光靠工资+投资积累,速度还是太慢,我需要一条“额外现金流”。

于是我开始尝试副业。最早是帮朋友写文案、做资料整理,后来做知识星球、录课程、运营社群、接咨询,一点点拓宽能力边界。

副业最开始真的不赚钱,但却让我多了一种可能性:

  • 我不再100%依赖主业
  • 我发现了“能复用的技能”
  • 我找到了“兴趣-能力-价值”的结合点

到了2022年,我的副业收入已经可以覆盖家庭基本支出。这个时候我终于明白:“自由”不是一下子暴富,而是你的收入来源不再单点依赖,你拥有了“选择自己想做的事”的空间。

第四步:节奏系统化,把自由做成系统(2023~至今)

实现“自由雏形”后,我的重心从赚钱转向“节奏掌控”。我开始用系统化思维来构建自由生活:

  • 固定早起写作1小时,维持长期内容积累
  • 用Notion+日程表规划每周目标
  • 财务规划分成“流动池、增长池、安全池”
  • 每季审视一次生活节奏:做得太多or太少?

这些听起来很细节,但自由不是“解放”,而是“高度自主+稳定内驱”。

我不再靠别人给我节奏,而是靠自己安排节奏、复盘节奏、优化节奏。

写在最后:

从2015年的节流起点,到2023年进入“系统化自由生活”,我整整走了8年。

这8年没有翻倍暴富,没有项目爆红,但我每年都在变得更稳定、更自由。

我想告诉你的是:普通人也可以自由,只要你肯熬,肯走正道,肯慢慢搭建属于自己的系统。

自由从不是一次性的爆发,而是一种“稳定复利的结果”。

真正的自由,从来都不是“终于不用工作”,而是“终于可以选择,只做你真正想做的事”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