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很多人眼中,“卖课程”这件事,似乎是知识博主、大V、教育从业者才能做的事。但今天这篇文章,我想讲讲我这个“普通人”的真实经历:我是如何从零开始,构思、打磨、发布,并成功卖出第一门课程的。
没有流量,没有团队,没有广告预算,甚至一开始也没有完全的自信。但最终,它还是真实地卖出了几十份,为我带来了第一笔可复制的“知识收入”。
这不是励志故事,而是一份尽可能详实的实录。如果你也在考虑做课程,不妨看看我是怎么做的,也许能帮你少走些弯路。
一、课程的起点:来自一个不断被问到的问题
一开始我并没有“我要做一门课程”的宏大计划。真正的起点,是我在朋友圈和星球中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:
“你是怎么节省开支、控制消费、实现自由的?”
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了很多遍,从记账、断舍离,到极简主义再到如何设定消费系统,我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成了笔记、图表和清单。
后来有人说:“你要不做个课程系统讲讲?”
我动了心思,开始尝试梳理框架。没有复杂的镜头、没有高清设备,完全用手机录屏+语音讲解,但每一节都围绕一个具体问题展开,力求实用。课程名称就叫《普通人的节流行动课》。
二、内容结构:不是“教你成功”,而是“陪你走完一步”
我没打算做一门“全栈理财课”或“系统财富课”,因为那超出了我的能力。
我只聚焦一个我亲身经历过的阶段:节流。这是普通人实现财务自由的第一步,也是我最有体会的一段路。
课程共分为5节,每节10-15分钟,结构上非常简单:
- 第1节:节流的底层逻辑
- 第2节:记账与消费分类实操
- 第3节:极简生活的执行策略
- 第4节:如何识别伪刚需
- 第5节:节流计划的长期节奏
每节课都配有行动清单,告诉你“听完要做什么”。我希望这门课不是“学会”,而是“做完”。
三、工具与制作:低成本也能做出像样课程
我用的工具非常简单:
- 录音:手机语音备忘录
- 配图:Canva 做的PPT样式
- 录屏:OBS软件录制 + 剪映剪辑
- 承载平台:知识星球 + 小鹅通
我没有拍自己出镜,也没有用任何专业设备。我的逻辑是:先做出MVP(最小可行课程),快速上线、收集反馈、不断迭代。
四、定价策略:从“试水价”开始,验证价值
一开始我定价是29元。有人劝我便宜点,但我知道,如果我都不敢给它定价,那别人凭什么觉得它值钱?
于是我定了一个“刚刚好”的价格:
- 不至于便宜到没人重视
- 也不会贵得让人犹豫
- 刚好能收集到第一批付费反馈
我设置了限时优惠、赠送PDF清单和答疑服务,这些其实比“打折”更能打动人。
五、第一批用户的来源:私域+老朋友
我没有广告预算,也没有几千粉丝,所以我把目标放在“能看见我”的人。
主要通过:
- 朋友圈日更节流内容,一周后宣布上架
- 以前的读者/朋友私信告知
- 在星球和社群中发“节流话题”文章+课程链接
我没硬推,也没“限时倒计时”,就是以分享的方式,告诉大家:“这门课我做了,真心想把我走过的这条路分享出来。”
结果第一天就卖出了7份,一周卖出26份,收入七百多元。
虽然不多,但意义重大。因为这是完全用内容和信任换来的第一批订单。
六、复盘与反馈:课程不是“终点”,而是系统的开端
课程上线一周后,我通过以下方式持续迭代:
- 向买家发放问卷,收集痛点与建议
- 补录一节常见问题答疑
- 整理出“升级版节流计划”文档作为增值内容
更重要的是,我意识到:一门课程的意义不仅是“卖出去”,而是它成为我后续内容体系的一部分。
这门课程让我看清自己最擅长讲什么,也让我构思出了后续的“自由系统课程矩阵”。
七、写在最后:普通人也能靠课程变现,但请务实
我不是课程大师,也不是IP大V,只是一个愿意分享、愿意梳理、愿意做事的人。
第一门课程对我来说不是“爆款”,但却是我自由系统的第一个可复制单元。
你如果也想做课程,给你几个建议:
- 从“你已经解决的问题”出发
- 用最低成本做MVP产品
- 别幻想一炮而红,踏实收集反馈
- 不要为了变现而教自己都不信的内容
最后,记住一句话:课程不是商品,是你与世界连接的一种方式。
而卖出第一门课程的过程,就是你内容变现的第一块“基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