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以“自由”为目标,但却一直离自由很远。
这是因为自由从来都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追逐的目标,它更像是一种副产品——当你把生活和资源配置得当时,自由自然会降临。
从2015年到2020年,我用了5年时间,从一个月光族、上班族,走到现在可以选择是否工作、是否接项目、是否远离城市喧嚣的状态。
这5年,我没有赚快钱,没有炒币暴富,也没有创业融资,我靠的是三个关键词:节流、投资、副业。
这篇文章,我来详细分享我这条慢富路线是如何搭建起来的,以及我对“自由”的底层认知是如何改变的。
一、2015:先从“节流”开始,降低自由门槛
自由从来不是赚到多少钱,而是你每个月需要花多少钱。
2015年,我的工资不低,但总是月光,我以为问题出在收入,后来才明白,根源是我没有控制支出的意识。
于是我开始全面记账。第一月我就发现,所谓“刚需”,一半以上其实是情绪消费、面子支出和无意识随手买。
我砍掉了:
- 每周两次的外卖和咖啡
- 重复功能的电子产品
- 没必要的应酬和品牌消费
把生活开支从每月9000元降到6000元,意味着什么?
意味着我未来只要能有6000元/月的被动收入,就能选择不上班。
自由的门槛,从高高在上,变成可实现的地面目标。
二、2017:投资启蒙,种下自由的种子
2017年,我开始正式学习理财。
不是炒股,也不是投P2P,而是理解“复利”的本质。
我选择了指数基金定投,每月从1500元开始,买入沪深300、标普500这样的宽基指数。
我不关心短期涨跌,我设定的时间周期是10年,目标是积累能稳定带来现金流的资产池。
这期间,我也配了一些黄金ETF和储蓄国债,用于稳健对冲。
投资给我带来的,不只是账户上的资产增长,更是认知的升级:
- 让我理解“钱要流动起来才能变大”
- 让我开始思考“资产结构”而非“单笔收益”
- 让我建立起长期主义的思维方式
这是我开始“从依赖工资,到构建自己的现金系统”的第一步。
三、2019:副业启动,构建收入的第二曲线
如果说节流和投资是基础,那副业是让我真正敢于离职的关键。
我用了两年时间试过很多项目:写公众号、卖资料包、做线上咨询、录课程。
初期每月只有几百元收入,但慢慢通过复盘、迭代、积累内容资产,收入开始稳定,甚至超过了工资。
我发现副业带来的价值不仅是钱,而是:
- 拥有自己的品牌资产
- 掌握可复制的技能(如写作、剪辑、系统运营)
- 重构生活节奏,不被朝九晚六束缚
重要的是,我不再依赖平台,而是搭建了自己的流量池和变现路径。
2020年,我做了一个决定——不再找下一份工作,而是以副业作为主业,围绕“自由人生”来构建我的生活方式。
四、自由是副产品,而不是KPI
回过头来看,如果我从一开始就“追求自由”,我反而容易走偏,陷入焦虑和对比。
但因为我只做三件事:节流、投资、副业,结果就是自由越来越近。
自由,其实是你认真过好每一天的“副产品”:
- 你控制住冲动,就能储蓄更多
- 你定投五年,就能拥有复利资产
- 你坚持输出内容,就能打造个人品牌
这些小动作,看似不起眼,但时间是最好的放大器。
五、自由不是终点,而是选择权的开始
如今的我,每天可以写作、陪孩子、锻炼身体,不用看老板脸色,也不用为了奖金加班。
但我仍然会选择工作,会接项目,因为那是我喜欢做的事,不是被迫谋生的手段。
这才是真正的自由:不是不上班,而是可以选择不上班。
而这一切,并非遥不可及。
你也可以从今天开始,设定一个小目标:
- 每月支出控制在6000以内
- 开始每月定投500元指数基金
- 尝试写作、录音、剪辑,找一个感兴趣的副业方向
坚持1年,你会看到改变;坚持5年,自由可能就不请自来。
你追的不是自由,而是那个变得更强的自己。